而位於展場1樓的第4主題「西風浮舟(西畫類)」則匯聚西洋經典、旅外華人、台灣現代與全球當代藝術繪畫,橫跨東西方與古今。展出品包含藝術家草間彌生經典的「南瓜」、莫內「風雨中的普維爾」、畢卡索「賽馬」、張大千「伊吾閭瑞雪圖」、陳澄波「淡水老街」等精彩作品。
本次收藏展所編撰的西畫圖錄共收錄有64位藝術家、逾110組作品,於「西風浮舟(西畫類)」展覽現場呈現近50件作品,以「西洋經典」、「旅外華人」、「臺灣現代」與「全球當代」等四大主題鋪展而開。透過清翫會員的宏觀角度,輻射出現當代藝術的廣度與深度,探看從西方藝術流派的沿革,再至華人藝術發展脈絡的揉合交匯,時有相互影響或作遙相呼應,展現藝術在歷經時代遞嬗與文化交融的豐美底蘊。
西洋經典
西洋經典從19世紀的作品揭開序幕,大眾耳熟能詳的印象派名家:莫內(Claude Monet)、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竇加(Edgar Degas)等,展現出工業革命以來,大舉城市化與現代化的社會發展進程也如何影響了藝術家的創作模式、觀念與主題,他們勇於挑戰學院派的審美品味,以日常生活題材入畫,注重大氣與光影的細緻變化,並藉由短促輕快的筆觸讓畫面湧現鮮活的生命氣息,從本次展出莫內與雷諾瓦的風景畫即可獲得印證。
旅外華人
20世紀初的旅外華人藝術家,大多前往當時的藝術中心巴黎深造,像是皆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的「留法三劍客」——吳冠中、趙無極與朱德群,可謂代表人物。他們將東方文化精隨與西方創作技法予以融會貫通,通過殊異的個人風格與切入角度,為東西文化的交流作出絕佳詮釋。趙無極在赴巴黎之後,受到保羅.克利(Paul Klee)作品的啟發,採用甲骨文、青銅器銘文為創作符號,並從新思索中國文化的底蘊。而後,他毅然走出將所見物象簡化為符號的刻劃,以抽象表現主義的自由揮灑融合中國草書的走筆章法,就構起風格鮮明的抽象山水。在1970年代以後,趙無極重拾中國書法並且將線條的運用與留白的經營轉化至油彩創作,將先前作品所流漏的強勁凌厲之勢轉化為空靈無形,以蒼茫深邃的意境反映中國哲學所追求的圓融澄明宇宙觀。而同樣走上抽象風格之路的朱德群,雖然未於現場展出,但亦有一件精彩作品收錄於此次特展圖錄之中,透過充滿動勢的線條、明暗輝映的色塊營造出錯落有致的畫面構圖,呈現其個人抒情的詩意聯想與音樂韻律。
至於學成後選擇返回中國的吳冠中,則致力於推廣油畫民族化與中國畫現代化的實踐,將自己兼習水墨與油畫的模式形容為「水陸兼程」以揉合兩種媒材的優勢,創作出兼具中國特色和現代精神的繪畫。此外,吳冠中也提出「風箏不斷線」的主張,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承繼,也意指創作需與生活緊密呼應才得以觸動人心。
不同於留法三劍客在世時便得到國際的廣泛認可,生前未能受到藝壇關注且驟逝的常玉,則因臺灣藏家的喜愛與推崇而獲得遲來的肯定,也為其人其畫更添傳奇色彩。常玉以西方現代藝術思維與媒材創作常見於中國傳統繪畫的元素與題材,藉由圖像與顏色的象徵意義傳遞深層意涵,體現他對東方美學的理解與認同。《一帆風順》即帶有濃厚的祥瑞寓意,或做為對自我的殷切期許;而《八尾金魚》除了主題珍罕,以靜物畫概念呈現的生動游姿也重新詮釋了傳統鳥魚走獸的布局。此外,常玉以書法線條簡練勾描人物造型的獨到風格,在在反映他調合中西的美學表現。
寄黑藏白醉粉紅
臺灣現代
臺灣因歷史背景之故,現代藝術的啟蒙大多承接自日本美術教育。而後,隨著渡海來臺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以及西方現代文化與思潮的注入,持續織就出獨特的社會背景與文化脈絡。而藝術家對於臺灣身分的探索與表述也成為顯著的創作特色之一,他們生動而富有表現力的筆觸,為臺灣當時的自然與人文采風流下不朽的記錄。
全球當代
「全球當代」此一類別在所收圖錄的占比最鉅,而在展區在選件上亦呈現跨越國別與時代的並陳,不只凸顯藝術家各異的創作語彙,更可由此綜觀探看出時代趨勢的推演,亦引領觀者從中思索藝術在當代社會當中的角色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