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清明連假,不想到外縣市走走,到陽明山小渡假。

四月天,好佳在還沒步入嚴熱酷暑,

是個走走擎天大草原,順道看看放山牛的好時段。


決定接近大自然,就不要自行開車啦。

可以搭公司108、小15到擎天崗站下車。

從山腳下,搭小15到冷天坑下車,記得跟司機取用轉程車卡,下車往前走搭程小巴。

108 是陽明山環狀公車,可從山腳下搭車到陽山明總站後,轉108。


擎天崗環形步道以擎天崗嶺頭喦的土地公廟為起點,行經擎天崗草原中央步道、陽明山牧場教育解說中心、往竹篙山碉堡之叉路口、金包里大路城門,最後再回到起點的擎天崗嶺頭喦,全線形成一條環狀步道,長約2.4 公里。步道沿線視野開闊,以眺望鄰近的七星山、七股山、磺嘴山、竹篙山等山岳景觀為其主要特色,偶爾亦可見擎天崗的放牧牛隻漫步於草原上;

步道長度: 自擎天崗嶺頭喦出發之環狀步道約2.4公里

路程時間: 約1小時

步道分級:親子級


IMG_0469.JPG

剛出發,經過土地公廟,還滿有活力。

IMG_0471.JPG

擎天崗草原
擎天崗草原昔日稱為大嶺或牛埔,日治昭和9年(1934年)臺北州農會將擎天崗、七股山、磺嘴山等區域劃設為「大嶺牧場」,實施耕牛寄養制度,極盛時期約有1,600頭牛寄養於此。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牧場經營中斷,國民政府於1953年重新規劃部分範圍為「陽明山牧場」,由陽明山管理局負責經營管理,開放農閒時牛隻的寄養與照顧,牛隻於每年4月、7月進場,遇農事需要時,牧牛人再將牛隻送交牛主領回。 1974年陽明山管理局併入臺北市農會,因農耕技術機械化,耕牛需求大量減少,牧場規模便隨著傳統農業衰退。1985年擎天崗正式納入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本處為了維持草原景觀而由臺北市農會會員在此放牧十餘頭神戶牛,偶而也會有幾頭早期民眾寄養未領回的無主野化水牛出沒。2016年9月因該農會會員年事漸高且神戶牛群因近親交配逐漸弱化,遂將全數牛隻移出賣給其他農場。原棲息於竹篙山附近的二十多頭野化水牛群漸漸地擴大活動範圍至擎天崗中央步道兩側草原,野化水牛較具野性,請遊客保持距離勿逗弄以策安全。

陽明山牧牛歷史
"昭和9年(1934年),臺北州農會於擎天崗設立「大嶺牧場」,範圍包括擎天崗、山豬湖、七股一帶的第一牧場,磺嘴山、大坪、崁腳一帶的第二牧場,以及風櫃口一帶的第三牧場,總面積廣達2,000公頃、約有1,600頭牛寄養於此,是本區放牧的極盛時期。
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致使牧場經營中斷,1953年陽明山管理局、士林與北投區公所、陽明山管理局農會、士林與北投農會、陽明山警察所等7個單位共同將第一、第三牧場重新規劃為「陽明山牧場」,並由陽明山管理局負責經營管理;1974年陽明山管理局併入臺北市,牧場管理權亦隨之轉移至臺北市農會。
近年因傳統農業衰退與轉型,耕牛需求驟降,現在擎天崗已不再進行放牧,辦公室、牛舍等亦已廢棄,臺北市農會亦將前方舊牛舍改為牧場解說教育中心,並設有簡易解說設施。"

IMG_0472.JPG

太陽谷
擎天崗草原日治時代就是放養水牛的牧場,舊稱大嶺,又名太陽谷,為台北市農會陽明山牧場所在地。

太陽谷即是由擎天崗以東的山稜,放眼連綿數公里,迤邐起伏儘是矮草坡地,蒼穹茫茫,無一林木遮蔽視線,每當微風輕送,草坡徐緩起浪,即見「風吹草低見牛兒」的北國風情,讓遊客神遊塞上風光、閒情優雅的氣氛,台北地區大概只有這裡可以享受的到吧!

 

IMG_0473.JPG

IMG_0474.JPG

IMG_0475.JPG

IMG_0476.JPG

IMG_0477.JPG

IMG_0478.JPG

IMG_0479.JPG

IMG_0480.JPG

IMG_0481.JPG

有種汽車廣告拍攝現場的步道

IMG_0482.JPG

走到後頭,曬到不行,臉都臭了

IMG_0483.JPG

 

金包里大路—城門
金包里大路城門,為早期限制人們進入城內軍事要塞所設置的關卡。1895年,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予日本,當時各地住民起義抗爭,臺灣北部武裝抗日軍的首領簡大獅即以北山(今陽明山區)據守為營,在此構築城門矮牆,然與日軍實力懸殊而不敵,明治31年(1898年)在士林芝山岩歸順日軍,日人依簡大獅等人所望允許他們留在山區;但其後簡大獅與當地土匪結夥,遭到日軍察覺而剿殺,死於明治33年(1900年)。 當年的城門矮牆已毀壞滅跡,現今的城門為1997年重新建造,城門旁的石碑則是大正11年(1922年)臺灣總督府專賣局進行樟樹造林界碑,以及臺灣光復後陽明山牧場界碑。

雍來礦場跡地
瑞永礦業公司於1965年停止冷水坑地區的採硫工作,1970至1990年間,雍來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利用殘餘廢礦白色硫磺土(俗稱白土)製成化工原料,成為當時臺灣出產瓷土礦與白色硫磺土的重要產地之一。 1993年停止採礦後納入本處管轄,因其特殊地質、地景特色及人文產業背景, 1999年進行整體規劃,保留部份採礦遺跡,並配合現場水池窪地、廢棄礦道與礦坑、草原景觀等特色,作為遊客休憩據點及環境教育場所。 跡地內有條長約450公尺的環狀步道,平均坡度僅約10度,雖為砌塊石鋪面,因有草皮覆蓋,行走時有如踏在地毯上般舒適,適合全家大小一起體驗的步道。

竹篙山
竹篙山居高臨下,四周擁有大片草原低地,因此視野廣闊,山頂碉堡位置可俯視大台北地區,可由擎天崗走環形步道(中央步道接竹篙山支線步道)到達山頂,除可探訪欣賞圍繞在草原四周的優美山形外,行走或靜坐其間,偶有禪定之感受。竹篙山是圓錐形的火山,山上的草地足以和太陽谷媲美,是郊外踏青的最佳場所之一。

 

備註:

文字來自陽明山國家公園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擎天崗草原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kylar 的頭像
    Skylar

    Skylar & Andrea

    Skyl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